發布時間:2020-08-14所屬分類:醫學職稱論文瀏覽:1次
摘 要: 摘 要:目的:對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以及微生物學檢驗結果進行分析。方法:回顧性分析實驗室11起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相關資料,對其食用過的食品、嘔吐物、肛拭進行檢驗,同時對4名中毒事件廚師進行手試子檢驗,對4個中毒事件食品操作間進行采樣檢查,調查
摘 要:目的:對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以及微生物學檢驗結果進行分析。方法:回顧性分析實驗室11起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相關資料,對其食用過的食品、嘔吐物、肛拭進行檢驗,同時對4名中毒事件廚師進行手試子檢驗,對4個中毒事件食品操作間進行采樣檢查,調查中毒原因。結果:在11起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樣品中檢驗出6株細菌、在嘔吐物中檢驗出4株細菌、在廚具中檢驗出3株細菌、手試子檢驗出3株細菌、肛拭中檢驗出4株細菌,共20株細菌。細菌種類中副溶血性弧菌所占比例最高(36.4%),其次為沙門菌,而后依次為蠟樣芽孢桿菌、大腸埃希菌。結論:微生物檢驗能夠明確細菌感染具體類型,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。
關鍵詞:細菌性食物中毒;微生物檢驗;原因分析
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內容,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,飲食結構越來越復雜,食品安全發生率也逐漸提升。食物中毒事件多由食用攜帶致病性細菌食物引發,表現通常以惡心、發熱、脫水、四肢無力等為主,若未能得到及時、有效的救治則會引發其他并發癥,威脅患者生命安全[1]。對患者來說,準確找出致病菌才能開展針對性治療,微生物檢驗是明確診斷的輔助方式,本次研究將針對其檢驗結果進行分析。
1 資料與方法
1.1 一般資料
以科室實驗室11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患者為調查對象,本次調查時間為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。男性患者6例,女性患者5例,年齡平均(42.6±12.4)歲,患者發病至入院時間平均(2.3±0.5)h。
1.2 一般方法
本次檢驗使用的儀器包括恒溫培養箱、顯微鏡、VATIC生化鑒定系統、顯色培養基等。主要檢測標本為患者食用過的食品、嘔吐物、肛拭、手試子、食品操作間等。按照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標準匯編GB4789 系列》(2010版)對相關物品進行檢驗。
1.3 觀察指標
對不同標本細菌檢驗數目、類型進行統計。
2 結果
2.1 細菌檢驗數量
在11例患者的食品中檢驗出6株(54.5%)細菌、在嘔吐物中檢驗出4株(36.4%)細菌、在廚具中檢驗出3(27.3%)株細菌、手試子檢驗出3株(27.3%)細菌、肛拭中檢驗出4株(36.4%)細菌,共20株細菌。
2.2 細菌種類
細菌種類中副溶血性弧菌所占比例最高(36.4%),其次為沙門菌,而后依次為蠟樣芽孢桿菌、大腸埃希菌。
3 討論
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,近年來,食品安全問題頻發,嚴重危害居民健康,甚至危害小兒生長發育,對社會發展十分不利。食物中毒是最為常見的食品安全問題,在機體食用了攜帶致病菌的食物后會出現中毒現象,而食物中毒具有發病快、病情嚴重的特點[2]。脫水是最為常見的臨床表現,嘔吐、腹瀉頻發均會導致機體脫水,病情越嚴重,患者的脫水情況越嚴重,甚至會引發休克反應,或累及多臟器功能障礙,因此,盡早查找致病菌開展針對性治療十分重要[3]。
相關期刊推薦:《中國醫藥指南》簡介:《中國醫藥指南》刊登醫學臨床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新進展、新成果,是廣大醫藥衛生工作者發表學術文章進行學術交流的園地。本刊以醫藥、醫療衛生政策指導,以醫藥、衛生產業為資源,全方位報道當今最新、最科學的醫藥衛生服務。
微生物檢驗是現階段臨床中病原菌檢驗的主要方式,微生物檢驗需要對大量樣本進行檢驗,所檢驗的樣品要全面、多量,確保采集的樣品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,提升檢驗的科學性和全面性,進而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[4]。在本次調查中針對食品、嘔吐物、肛拭、手試子與食品操作間進行了檢驗,針對可能攜帶致病菌的樣本均進行檢測。在檢測結果中發現,副溶血性弧菌、沙門菌、蠟樣芽孢桿菌與大腸埃希菌是引發食物細菌中毒的主要致病菌,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檢出率最高,達到36.4%,檢出率最低的為大腸埃希菌,占比例11.9%。此結果與其他研究存在一定的差異[5],筆者認為,地域、人為操作、環境等不定因素變化量較大,導致結果出現差異。
在調查中也發現,細菌檢出率最高的樣本為食品樣本,其次為嘔吐物檢驗,廚具樣本所占比例較低。患者食物中毒多為烹飪環節未遵守食品安全管理、操作不當引發。因此在微生物檢驗中務必要全面采集檢驗樣本,查找致病菌源頭,對中毒原因進行分析。在檢驗過程中也要保證操作規范,所有環節均要在法律法規指導下完成。
總的來說,微生物學檢驗能夠明確細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,同時能夠查找污染源,對患者疾病治療以及后續預防性管理有著指導性作用,因此,在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后要積極開展微生物學檢驗,幫助患者獲得有效治療。——論文作者:潘玉輝
SCISSCIAHCI